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各年龄段的人数不同。其中40~49岁人群最多,占总人群的34.50%,其次为50~59岁,占28.82%。80岁以上人群样本最少,占总人群的0.25%。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样本性别分布情况,筛查的女性人数略多于男性人数,占53.87%。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以汉族居多。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实际入库样本例数为862244例,其中山东省入库样本例数为最多,占总样本库的26.82%。其次为四川。北京市入库样本例数最少,占总样本的9.99%。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样本城乡分布中城镇筛查人数比农村多。其中城市社区人群样本数为477972例,占总样本的55.43%,农村社区人群样本数为384272例,占总样本的44.57%。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文化水平分布差异大。其中以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低的人群居多,占总人群样本数的48.96%。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最少,只占总人群样本数的6.76%。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对象涉及各种不同职业。其中主要是农民居多,占总样本的50.49%。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以已婚人群居多。
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脑卒中调查显示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96%。
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民族间脑卒中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对2011年六省市社区筛查人群脑卒中粗患病率进行标准化(基于全国六普40岁以上人口结构)。标准化后六省市的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为1.82%,四川省标化患病最低为0.62%,河南省的标化患病率最高为3.22%,约为四川省的5倍。 南方地区的患病率低于北方地区,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群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北方人在饮食上偏油、偏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而这些疾病又是脑卒中发病的诱发因素,所以该地区的脑卒中患病率会高。较北方人而言,南方人饮食比较清淡,脑卒中诱因较少发生,所以脑卒中患病率会随之较低。
脑卒中患病率的城乡间差异表现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2011年六省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患病率随着文化水平升高二下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患病率最低为1.47%,小学及以下组患病率最高,为2.26%,约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的1.5倍。
农民的脑卒中患病率最高。但所有职业类型中差距不大。
丧偶的人群中脑卒中患病率最高。该类人群多数属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会有所下降,脑卒中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
根据个体具备危险因素的个数,可将2011年六省市筛查人群分为5类。经筛查,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占总人群的14.54%。
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房颤、糖尿病是对脑卒中疾病影响作用较强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高危因素的预防和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概率。最直接的预防手段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饮食上注意低盐控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吸烟饮酒的次数等。
高血压成为脑卒中的第一诱发因素,其诱发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因素。血压的升高是引起和促进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压长期升高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发生脑卒中。
房颤也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常见。
吸烟不仅依赖个人因素,而且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男性高于女性,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职业的人群吸烟率不同,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脑卒中疾病的检出率越高。
血脂异常可引发一系列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而后者又可以引起脑部微小动脉病变,也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变化、血浆脂蛋白变化以及葡萄糖代谢障碍灯,都会引发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就成了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
缺乏体育锻炼会增加肥胖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脑卒中患病的危险性。加强体育锻炼,适当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中卒发病率。
肥胖者都不同程度存在内分泌混乱,高脂血症,高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脂增加必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该类人群患有脑卒中的风险会随着增大。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被调查人群患有脑卒中疾病的风险更大。
脑卒中疾病患者性别分布情况上得出男性患病人数略多于女性,占67.18%
脑卒中疾病患者年龄中,60-69岁人群患病数最多,占总人群的31.65%,其次为70-79岁人群,占26.41。20-29岁人群中出现了患有脑卒中疾病的人。
脑卒中疾病患者集中的三大城市分别为河北、广西、上海;其次为山东、江苏、辽宁、黑龙江地区。
不同教育水平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别,因此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患脑卒中疾病没有直接关系。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1-3000元中脑卒中患病率最高,占44.93%,其次是500-1000元,占21.15%。低收入人群患脑卒中的概率偏高。
近8年脑卒中疾病情况,农村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的值,城市死亡率较平稳。在2012年两个地区的死亡率达到历年来最低值,之后又有上升趋势。